6.1 實地探訪 – 西門紅樓修復最前線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是我們團隊這次專題研究所領悟到的大道理。即使在教室及家中我們有網路讓我們幾乎可以取得世界上所有的資訊,但身為享受前人餘蔭的我們,不親眼看過一回古蹟修復的過程,我們對於這個主題的了解似乎就缺了一角,只有知性,卻失去了感性。因緣際會之下,我們聯繫到了忠煌營造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吳建福先生,並在適當的討論和計畫後,前往此公司正在修復的西門紅樓一窺古蹟修復的神秘面紗。

  參訪前,我們備妥了攝影機、錄音筆以及文具用品以便我們做資訊的紀錄。為了能夠有效率的訪談,我們也事先列好了十個問題詢問吳建福先生。這十個問題除了涵蓋一些在網路上相較匱乏的資料以外,更包括作為一個古蹟修復師的心路歷程,好讓我們可以了解這些默默付出的英雄背後的心得與辛酸。

  以下為我們準備的十個問題與吳建福先生的答覆。答覆內容字字句句皆重現吳建福先生於訪談中的回答。

(吳建福先生認真思考採訪問題)


問題一、請問您當初為什麼加入這個行業?您的期許和理念為何?

  由於木料是修復古蹟使用率最大的材料,與家族經營的木料企業息息相關,因此整個家族於民國88年投入古蹟修復的行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經驗,我希望將臺灣傳統的古蹟修復工法和成果完整的呈現出來,並且對日後有興趣加入我們修復古蹟的人有豐富的參考資源。


問題二、請問您剛開始進入這個行業時有遇到什麼心酸或感動?

  我覺得做古蹟修復這個行業就像是搭乘哆啦A夢的時光機,不禁會想到坐在這個的位置曾經發生過偉大的歷史事件,就像是穿越時空回到從前。雖然我們沒辦法對以前的工法和材料作一個評斷,但是我保持的是一個感動的心也很慶幸有這個機會來到這裡做這件事情,希望將學習到的工法和現代做結合,並且保存下來,代代相傳,甚至我可以帶著我的孫子來參觀,這是對我來說修復古蹟的感動。


問題三、請問您從業以來修復最引以為豪、印象深刻的是哪一項作品?

  經歷過大約十五年的古蹟修復經驗,最引以為傲的作品不一定是一個工程或是古蹟建築的大小,反而是後續對於世人的感動,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位於台北捷運松山線的北門站,在熙來攘往的捷運G14出口,可以清楚看見十二個展示坑展覽台北城牆的遺址,修復這遺址不僅是在原本的地方修復,而且修復完成後,是可以讓大家看得到的東西,這就是我覺得做這麼多年以來最有意義且最引以為傲的工程。


問題四、請問修復古蹟需要什麼事前準備?

  事前準備對於修復古蹟非常重要,就像是我們先前提到的古蹟定義,古蹟是由人類因為需要所建造且具有歷史、文化、藝術三個方面的一建築物,而修復古蹟需要的事前準備很多,除了修復古蹟本體以外,也需要縣市政府的調查和研究,調查古蹟興建的源由,以及古蹟的人文歷史,就像西門紅樓有些人或許認為它曾是電影院,或是劇場,但其實經過團隊發現紅樓其實是日治時代的菜市場。接著再由設計師依照古蹟及再利用辦法繪製設計圖,根據原本舊有的材質和風貌進行修復工程,完成修復作業之後,由縣市政府單位先做公共發包作業,再由像我們的營造廠商承攬,然後將所有修復方式撰寫成計畫提送至建築師以及主辦單位審查。確認所有的工法後,進入第二階段。將預計使用的材料計畫性做成一個提送表,由建築師和縣市政府核定,最後透過品管制度將所有事情再次做確認的工作,這就是古蹟修復的事前準備。


問題五、請問想要成為一個古蹟修復師有什麼條件限制和訓練流程?

  古蹟修復的行業可以分為兩大區塊。第一個是古蹟修復工程的工地負責人。負責人必須具有古蹟修復的經歷,並且參加各大專科學校單位開立的課程,取得古蹟工地修復負責人的證照,最後即可擔任古蹟修復工程的負責人。第二個則是傳統匠師。在文化部一年一度的遴選裡,匠師會提交作品及修復經歷,以供審查,通過資格的匠師名單會公佈於文化部網站。


問題六、請問您修復古蹟時遇到哪些困難?

  古蹟是指因為人類的需要所建造的建築物,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所需要的東西也因此改變,不僅僅是在古蹟修復這個工作而已,其實在所有的工作裡,最不可掌控的因素就是「人」,人對於事情各有自己的想法,人會決定所有的施工方法、材料和機具,有時候會意見分歧導致施工的阻礙,所以我遇到最大的問題點就在於人。


問題七、請您簡述執行不同類別的古蹟保存工作時各有遇到什麼困難?

  其實修復古蹟最重要的就是人,或許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廟宇的差異性就是拜的神不一樣,但是對於專業的修復古蹟團隊卻是非常不一樣的建築物,建築物所呈現出來的感覺會因為當天的施做天氣、材料取得和建築師的心情有關係,所以應該把每個古蹟單獨看成一個很特別的一個作品,並且抱持著期待的心去修復它。


問題八、請問哪種古蹟最難被修復?是那種時期和材料?

  歷經時間的沖刷,遺留下這麼多不同樣式的建築物之下,臺灣最多的建築物是傳統寺廟,也是與其他建築樣式比較特別的,不僅建造工法複雜,從屋頂的剪連開始,到整個廟宇的雕飾和花樣也相對困難,像是龍的角和鱗片跟其他各式各樣的形狀都是建築師精心雕刻成型的,其中的工法程序、搭建方法和建構組成的零件也是所有時期中的建築相對最難被修復的。


問題九、請問執行古蹟修復時,有沒有任何的失誤?原因為何?事後如何補救?

  古蹟修復的概念從大約民國70年代開始,相關的法令和規定也跟隨著古蹟的腳步修正,921地震是最大的轉捩點,事後大家希望有更加堅固的建材降低天然災害的損失,因此延伸出使用鋼筋水泥和炭纖維的新概念,但是由於所有的修復施工辦法和使用材料都需要經過送審、核定至縣市政府才能著手修復,加上工程施工現場都有一位建築師單位分派的人叫監造單位,所以需要在真正施工現場討論、決定。古蹟是一個不可逆的事物,不容許再被重新的檢視,因此失誤難免,但是是在這個環境時空的情況下,被世人接受的做法。


問題十、請問修復完古蹟後有什麼後續、維護工作?

  完成古蹟修復工程後,最重要的是後續的維護工作,因次在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將古蹟分為所有權人以及使用單位,其中所有權人都是縣市政府文化局,另一方面的使用單位則是由縣市文化基金會承租,其中的單位為古蹟日常管理維護計畫,這個計畫將是檢視整個古蹟的完整度,但是若有發現損壞,都是由相關單位來進行補強和緊急修付的作業,希透過後續保存工作,讓世人有更多機會看見這些歷經時間的流逝遺留下的古蹟建築。


(圖為組員於參訪現場認真聆聽的樣貌)


6.2 常見疑惑解答

  小組於西門紅樓訪談忠煌營造有限公司的經驗讓我們各個都受益良多。然而,除了我們在訪談中所問的問題,我們認為還是有許多對於古蹟修復較為淺層的疑惑存在於社會中。因此,我們也列出了五個社會人士對於古蹟修復的常見疑惑和解答,讓我們大家可以一同看見古蹟修復真正的樣貌。

(在訪談的同時,組員也列下了對於古蹟修復較為常見的疑惑)


問題一、請問修復古蹟的過程會很危險嗎?

  其實修復古蹟並不危險,只要像平常在工地裡一樣配戴安全帽,牢記安全永遠第一,時時刻刻注意身邊的環境即可。


問題二、請問修復古蹟需要和原本的一模一樣嗎?

  古蹟修復工作其實是希望讓世人在未來有機會看見歷史文化遺址,不需要被修復到完全一模一樣,但是也是因為在這個環境和時空下,可能是使用材料和氣候的不同,因次造成修復上的些許不同,但是是在被大家接受的情況下延伸的一個做法。


問題三、請問修復古蹟程序會很複雜嗎?大約需要多久的時間?

  根據古蹟的損壞程度以及歷史背景,需要的建材以及工法技術皆不同,因此每一個古蹟修復程序的複雜程度皆不同,需要的時間也不同。


問題四、請問修復古蹟的年收入大約多少?

  其實修復古蹟沒有固定的年收入,基本上是由團隊修復古蹟的數量、複雜程度等來決定一年的收入。


問題五、請問要如何知道古蹟的相關修復史?

  當修復團隊正在執行修復古蹟作業時,都會將所有使用材料、機具和人員配置等相關事物記錄下來,以供往後修復古蹟的團隊古蹟的相關修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