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

Watch

逐字稿

採訪者:請您簡述春池玻璃的成立背景,這段歷程中是否遇到過什麼重大的挑戰?那請問公司當初是如何克服困難,將傳統玻璃產業逐步轉型為永續發展的業務?

被採訪者:關於春池玻璃的歷程,其實要從1961年我們老闆吳春池先生開始在玻璃這個行業白手起家開始講。他最早期是在新竹一家玻璃廠,叫新竹玻璃,非常有名,當學徒學做玻璃,很主動。在當完學徒、退伍回來後,因緣際會之下發現回收玻璃這條產業沒什麼人做,所以他就開始從事回收玻璃這個行業。到現在,其實也有50多年的歷史了。當然這中間起起伏伏,因為環境的變化與世界經濟的變化。老闆常常說一句名言:「如果你有壓力,碰到瓶頸,為了生存你需要想辦法克服困難。」所以在2000年的時候,那時候新竹的玻璃產業正處於全盛時期,大大小小的玻璃廠全臺灣甚至有100多家,現在可能寥寥可數,只剩個位數。我們大多數的原物料都必須能再生,才能達到最有效的利用。當然這之中遇到了很大的瓶頸,所以我們也把玻璃的運用做成一些建材類產品,比如亮彩琉璃。到現在,我們甚至推出了節能磚,具備隔音、隔熱、防火的功能,並通過了3小時防火時效的認證。

採訪者:好,那我們今天來到這裡參觀觀光工廠,在臺北也有一家,想請問一下公司當初創辦春池觀光工廠的初衷是什麼?也請您分享推動玻璃文化、DIY工作坊或藝術作品展示方面的一些成功經歷。

被採訪者:成功的案例其實很多。比如說我們這裡既是工廠也是工坊。你們剛才參觀了一圈,其實我們一直努力推廣的是讓更多人把玻璃當作民生用品。我相信你們現在在生活周遭,用玻璃材料製作的產品,比如杯子或者其他日常用品,幾乎少之又少。我們的這個地方,春室,就是希望打造一個不管是結合設計還是結合美學的空間。我們認為玻璃其實是非常美的材質,我們的同仁也與設計師合作,發展出更多讓民眾可以輕易使用的產品,比如家裡使用的杯子,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來嘗試。我們在臺北也有個與無印良品合作的工坊。這幾年,我們的努力讓其他行業看到了春池在循環經濟上的表現,也得到了很多品牌的認同。像剛剛提到的無印良品,我們在三年前和他們在大直美麗華那邊成立了一個工坊,提供民眾DIY體驗。DIY其實只是最初級的方式,讓民眾親身體驗到玻璃製作過程的艱難。在1000度高溫下,玻璃像非常黏稠的麥芽糖或岩漿一樣,自己動手做出專屬於自己的杯子,每天使用它,會讓你愛上玻璃。

採訪者:那請問在幫助與教導民眾做手工藝術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被採訪者:其實說到困難倒是還好,但我們在玻璃再利用的企劃中,最近幾年雖然臺灣的再利用率很高,達到了全世界知名的90%,但仍然有挑戰。我們每年回收處理的量有十幾萬噸,大約等於50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減碳能力。不過,在市場上,利用玻璃容器來裝產品的比率非常低。你在商店、便利商店或者賣場,很少能看到玻璃容器的產品,大多數是酒類,比如洋酒、紅酒,而且幾乎都是進口的。這些玻璃瓶用完後都留在臺灣,所以我們的回收玻璃其實是過剩的。我們現在一直在努力將玻璃再生料出口到國外,希望能找到更多出路。

採訪者:那請您分享春池玻璃再生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

被採訪者:發展過程中,我們早期是非常傳統的,完全依靠人力。隨著時代的演變,我們慢慢引入了一些新的設備,比如現在採用的德國進口光學機。以前全靠人工一個一個地去撿,效率非常低,根本無法符合效益。現在利用光學機的光譜技術,可以更精確地分色,大幅提升了效率和準確性。
採訪者:那像我們剛剛有提到,分色的目的是為了品質嗎?還是單純只是為了顏色?

被採訪者:顏色的區分主要是為了確保材料的正確性。舉例來說,如果工廠要生產綠色瓶,必須提供綠色瓶的回收材料。因為綠色玻璃融化後依然是綠色,如果想要調整顏色,比如變淡,就需要加入大量的透明玻璃來稀釋,但這樣的成本很高。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用加深的方式來蓋住原本的顏色,這樣效率更高。

採訪者:那剛剛我們也看到很多機器,請問春池玻璃有沒有特別著重於減碳或能源效率的創新嗎?

被採訪者:當然有。我們本身就是一個循環經濟的企業,所以不管是在設備選擇上,還是生產方式上,都盡量減少碳排放。我們一直在努力提升效率,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採訪者:可以請您介紹一些春池特別標誌性或特別成功再生的玻璃產品嗎?

被採訪者:我們的節能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具備隔音、隔熱、防火等功能,是非常優秀的建築材料。

採訪者:您認為現在大家都說春池玻璃是循環經濟的典範,這個稱號對公司有什麼意義?

被採訪者:當然意義重大。2016年蔡總統參訪我們的觀光工廠時,稱讚我們是循環經濟的代表,這讓我們的同仁都非常感動。坦白說,回收這個行業在20、30年前被認為是低階工作,甚至很難存活下來,因為大部分人不願意從事這樣的工作。但隨著全球對循環經濟和節能減碳的重視,我們春池的努力得到了認可,成為循環經濟的典範,這對我們全體同仁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採訪者:那春池玻璃在推動企業內部的環保意識或是員工培訓方面,有什麼特殊措施或成功經驗嗎?

被採訪者:我們會積極安排員工參加各種課程,比如碳排放相關的課程。我們也鼓勵員工考取相關證照,提升專業知識,讓大家在環保和再生技術方面都有更深的了解。

採訪者:現今有很多環保產品品牌,你們是如何應對競爭,並且在市場變化中保持品牌獨特性的?

被採訪者:我們的特色在於我們幾十年來一直專注於玻璃回收的專業領域。因為玻璃回收的價格非常低廉,導致很多人不願意做這個行業。可以說,我們的競爭對象主要是自己。我們追求更高的專業度,讓玻璃材料的分選更加精細,提升再利用率。這才是我們最想達成的目標,也是我們與眾不同的地方。

採訪者:請問作為一家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企業,春池玻璃如何平衡經濟效益與環保責任?

被採訪者:其實,環保和經濟有時候是相互對立的,但我們春池的循環經濟體系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我們利用回收材料來創造經濟效益,這反而成為我們的強項,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我們不需要在環保與經濟之間二選一。

採訪者:也就是說,對很多公司來講這可能是二選一的問題,但你們成功把它結合在一起?

被採訪者:對,因為我們將回收創造出經濟效益,實現了環保與效益的平衡。

採訪者:請問目前春池玻璃有沒有透過什麼方法更貼近普遍大眾的消費能力,讓再生玻璃和循環經濟更加普及?

被採訪者:應該這麼說,其實臺灣的回收體系已經非常完善。目前的回收種類主要有四類:金屬、塑膠、紙類和玻璃。老實說,我們賣出一公斤再生玻璃的價格可能只有幾毛錢,但我們的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卻遠遠超過這個價值。因此,政府設立了一套回收補貼基金系統,尤其針對容器瓶的部分,有這些基金的支持才能讓我們持續運作下去。

採訪者:那請問,你們如何鼓勵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消費者,認識循環經濟和環保玻璃的價值?

被採訪者:我們透過各種方式,像是與理念相同的店家合作、跨平臺推廣,讓更多人認識春池。現在很多人提到環保,都會聯想到春池,但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我們希望更多人知道玻璃是可以被百分之百回收且無數次循環利用的材料。這種材料不僅能減少新資源的開採,還能持續創造價值。我們透過工坊、跨平臺合作以及相關的報導,希望讓包括你們這些學子在內的更多人了解玻璃循環的意義與可能性。

採訪者:其實我也相信像扭蛋這樣的設計是推廣循環經濟的好方法,對我們年輕人來說真的很有吸引力。請問你們是否有計劃將臺灣的玻璃循環經濟模式推廣到海外?
被採訪者:我們的二代副總確實有這樣的想法,但坦白說,回收體系的建立涉及到當地成本及市場情況。我們的毛利本來就很低,如果進軍海外,還要考慮當地的資源和條件,甚至可能面臨既有產業的排擠。所以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實際落地還需要很多討論與規劃。

採訪者:是的,那最後,能否請您以一句話總結您對循環經濟及春池玻璃未來發展的願景?

被採訪者: 

採訪者:非常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