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背景
「回收」對環境保護具有關鍵性作用,其涵蓋了廢棄物及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影響深遠,包括資源利用、能源消耗、生物多樣性維護以及物種健康的保護。將回收融入廢棄物管理系統,不僅能為廢棄物賦予新生命,還能有效減少垃圾掩埋場的負擔,進一步降低土地占用比例,避免因焚燒廢棄物而產生的空氣污染問題,同時對解決海洋廢棄物問題也大有裨益。談到空氣污染,沼氣排放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 14.4%。垃圾掩埋場中過量的廢棄物會釋放大量沼氣,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而減少垃圾量則有助於降低沼氣的產生。利用回收材料製造商品,讓製造商和工廠得以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避免進一步從自然界提取原材料,這是一種對自然資源的負責任使用方式,並且能顯著減少加工原材料所需的能源消耗。此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廢棄物污染和海洋垃圾對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上。回收是減緩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重要手段。目前,由於廢棄物的無序堆積與處理不當,已有超過 10 萬種海洋生物和 100 萬隻海鳥因誤食廢棄物或被塑膠纏繞而死亡。廢棄物對動物健康的危害進一步影響以這些動物為食的人類健康,這說明「回收」不僅是保護環境,也是保障人類健康的當務之急。
近年來,隨著國際間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推動日益增加,企業投資驅動的先進回收技術正成為各國政府回收政策的主要走向。大型企業在回收與環境保護領域的投資愈發成長,其中,英格卡集團(Ingka Group)對回收公司投入 10 億美元便是一個典型案例。資金誘因成為推動回收技術發展的核心動力,而這些技術不同於傳統回收方式,融合了人工智慧與尖端化學技術。例如,人工智慧相機識別系統能夠高精度的辨識並分類多種類型的可回收材料,大幅的提升了回收效率,同時也減少了回收流程中的污染。另一方面,奈米技術的進步讓科學家能在分子層面分解材料,去除污染物,進一步提高既有材料的純度與可回收性。創新技術為回收系統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援,而回收理念也因環境議題的關注度提升而進行了結構性調整。以臺灣為例,自1997年以來,政府多次擴大回收分類,至今已設立14類回收項目。
這一系列努力的累積促使臺灣的回收率從1960年的7%提升至預計2025年的35%,充分體現了環保意識的覺醒及先進回收技術未來普及化的巨大潛力。
如何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
目前,全球回收產業的市值為-
654億美元
並預計到2034年將增至1096.1 億美元(約新臺幣3兆3979億1千萬元),展現了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商機。這些商機涵蓋了多個領域,包括可回收材料的收集、材料的處理及相關技術的開發。以 Remondis 集團為例,這家專注於回收材料收集的企業,透過在國際市場上開拓資源,在各地設立分支機構以深入了解當地的地理與資源特色,並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儘管少量材料的收購價格相對較低,但2023年全球資源回收市場的價值已達到165,190美元(約新臺幣5118萬元),且吸引了多達1500萬至2000萬名國際收集者參與。另一方面,許多公司也藉由將回收材料加工成新產品來實現盈利。這些公司的發展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率,還推動了產品創造的多樣性。同時,回收產業在設計、材料加工與純化,以及新產品行銷等領域帶動了就業機會的增長。此外,回收技術的創新也為 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工程師和具備資本的公司帶來了更多機遇,特別是在材料純化或創新回收方法的技術開發上。同時,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回收產業的效率與市場規模,為這個領域創造了更多商業契機。
環境保護的持續發展與社會的貢獻密不可分。企業應積極採用創新的回收技術和永續實踐,而個人則需提升...
從事高回收材料生產的企業可以考慮將回收材料融入其生產線,並與回收導向企業合作,以強化永續發展。
此外,資本充裕的公司也應考慮投資回收行業,這些企業不僅擁有顯著的增長潛力與高利潤回報,還能增強對環境的正向影響。回收產業的發展可能促進公私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這有助於因地制宜的支持本地企業,並推動國內外回收技術和市場的共同進步。作為一般民眾,我們的努力主要體現在資源回收分類、避免過度消費以及積極參與本地回收系統等方面。這些能夠聚沙成塔的行動,結合企業、個人和公共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將進一步推動回收產業的發展,為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雖然回收在某些領域面臨經濟可行性和出口依賴性的挑戰,但作為環境保護方法之一,回收對社會整體仍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垃圾填埋場清理與減少填埋氣體排放方面,增加玻璃回收不僅顯著釋放了填埋場空間,每回收六噸玻璃(約5443公斤)便可減少一噸(約907公斤)二氧化碳的填埋氣體排放。回收還限制了對原材料加工的需求,尤其是對可分解材料的處理。
主要例子
和
紙張
玻璃
玻璃回收減少了原材料的開採,每回收一噸玻璃(約907公斤)可節省1300磅(約589.7公斤)的沙子、380磅(約172.4公斤)的石灰石、160磅(約72.6公斤)的長石以及410磅(約186公斤)的蘇打灰。而回收高達91.4%的紙箱,可減少每回收一噸紙張所需的17棵樹木的開採。然而,對於一些產業(如玻璃回收),從收集和銷售回收材料中獲得的利潤有限,突顯了缺乏經濟激勵的問題,同時也強調了循環經濟的必要性。此外,發達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的出口依賴,導致回收材料在開發中國家累積,而這些國家往往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來有效限制污染。將循環經濟與回收結合,有助於實現利潤創造與回收產品的全球公平分配,減少當前回收實踐中的負面影響,同時保留其對環境保護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