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rative | home





 

 

 

 

 

 

 

 

手工藝術 | 美食烹飪 | 狩獵生活 | 農耕習俗

4.生活文化

4.1手工藝術

  不老部落傳承泰雅族不老的文化,薪火相傳並傳播泰雅傳統的手工藝術,使原本的木雕和紡織技術再次興盛。

(一)木頭雕刻
 不老部落擁有久遠的歷史,他們的木雕技藝也伴隨著他們一起走過歷史。不老部落的作品多有特殊的人物與神情,每個代表著各種不同的意義,各各都是由部落中的長老一筆筆慢慢雕刻出來的,從選擇木頭開始就要經過長老細心的篩選,選完木頭後長老們便拿起雕刻工具仔細的雕刻,定下心來反反覆覆的雕刻,經過熟練的技巧後,終於能完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雕像。不僅僅是增添部落風光,也傳承了泰雅族悠久的文化,使其永垂不朽。
  跟著長老們學習的年輕泰雅族人則是學習做基本竹簍,偶爾幫忙燒木碳,做粗工。學習數年,技術進步後才會開始學習雕刻。


(二)紡織技藝
  泰雅文化中,紡織是傳統泰雅女子必學的技術,它的重要性是可以左右婚姻大事的。現、山靈、水靈和各式有代表性的形代,在不老部落中,則是一項男女都會學習的技術,有興趣的人更會專精在紡織上,一學就是數年。
 泰雅紡織上多是由一個個代表祖靈之眼狀所拼出來的圖騰織出來的,大部分是泰雅族的代表色紅、黃、白和黑。泰雅紡織有分平織和夾織兩種,平織較多,織的時間也相較於夾織也較短,大約一到兩個禮拜完成一匹布。 除了紡織他們也會編各式手鍊和織毛線小物。大多在部落中銷售,但如果遊客主動要求也會對外銷售。

(三)實地訪談
1.Q: 請問泰雅的傳統紡織是不是已經很少見?
  A: 現在的話已經很少了,因為紡織的技術很辛苦,所以越來越少人想要去學。
2.Q: 請問妳們會什麼會開始接觸織布?
  A: 一開始是因為在讀小學的時候,都會有專門的課程跟我們介紹織布和怎麼織布。
3.Q: 請問學習紡織大概要多少時間?
  A: 學習並精通紡織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通常要很多年才可以。我們就學了八年、十年。
4.Q: 請問可以大略介紹紡織織布的過程?
  A: 一開始要先配線,之後再上線,把準備好的織線放到織布機上,就可以開始紡織了。
5.Q: 請問紡織一條布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A: 如果是比較簡單的平織,沒有立體的圖案,大概要 2~3個禮拜
6.Q: 請問泰雅紡織布有什麼特殊的圖騰象徵嗎?
  A: 菱形象徵祖靈之眼,有祈福的意思
7.Q: 請問妳們有在製作哪一些紡織品呢?
  A: 織布、紡織手鍊、紡織包、衣服
8.Q: 請問您們有在對外銷售紡織品嗎?
  A: 會在織布工坊對前來參觀的遊客販售紡織品。
9.Q: 請問學習傳統紡織,有什麼影響嗎?
  A: 不但可以賺錢,也可以繼續傳承泰雅族的紡織文化

(四)體驗心得
  我覺得不老部落是個乾淨整齊的部落,雖然只運用大自然和天然的材料,但樣貌卻充滿著現代的設計感,而又不失原有傳統。被分配到手工藝組的我們跟著Amis, Giwas, 和Lema參觀了木雕和紡織的工作坊。一開始,Lema 帶著我們做出了一個個與一開始歡迎我們用的竹子水杯,真正動手做那看似費工的竹子水杯後我們才發現泰雅族長老是多麼的有智慧,原來做一個竹杯是很快速和便利的,再加上現在的科技,一轉眼就可以做出好幾個竹杯!但最讓我們驚嘆的是在工作坊中一座座佇立的木雕,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和動作讓我們不禁佩服泰雅長老。Lema 和我們說他們年輕的小朋友還在學習這些精湛的木雕技術,只有單單做竹簍而已,更顯現出製作木雕所需的經驗與技術。隨後跟著Giwas和Amis到紡織坊做幸運手鍊,我們一直都很嚮往可以學習製作手編手鍊,到了不老部落後終於學會了!但是看似簡單的幾個步驟實際上沒那麼容易,短短幾公分的手鍊卻不知道被我們弄壞幾個部分,原本應該呈現的圖騰都亂了,而當我們好不容易完成一個時,Lema, Amis, 和Giwas都已經完成數個精緻的手鍊,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學了快十年呢。
  最後我們和他們一塊享用和其他夥伴們製作的豐盛自助午餐。其中最有趣的是“自助”的部分。不提供你筷子水杯盤子,而是給你竹子刀子跟葉子要你自己想辦法利用資源,聰明的Giwas 馬上就想出讓我們用烤竹雞上的竹籤來當筷子。但因為太細,我們可真吃盡了苦頭啊。不過因為食物實在是太迷人了,讓我們就算吃的再困難,還是將它全部吃光光。
  參訪不老部落是個令人難忘的旅程,美不勝收的絕景,令人驚歎不絕的手工藝品,回味無窮的美食,和難忘的友誼。我們在這裡不只學到各種新鮮的知識,也嘗試了都市見不到的習俗和美食,更得以認識再不老部落的夥伴,雖然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但卻分享著同一份真摯的友情。


4.2美食烹飪

 

  來到了不老部落的廚房,裏頭的廚具設備可說是應有盡有,桌上擺著各式的食材,東西雖繁多卻不會雜亂,透露出部落人們對這裏的用心。在Lawa和Deju的帶領之下,清洗、切取食材。除此之外,還到了旁邊的樹叢摘取葉子,成了盛裝食物的「盤子」。經過好一段時間,美味佳餚終於上桌了!

 


(一)實地訪談


1.Q: 你們這邊的食物會像一般的餐廳一樣,加些許的調味料嗎?還是吃食物最
最原始的味道?
  A: 這個問題不一定。因為如果是紅蘿蔔的話,我們就會生吃。但是,有時候要煮湯的話,我們就加一些些的紅蘿蔔下去,不會太多,因為湯本生就會有一點甜味。我們的湯都會加洋蔥和放一點鹽巴,這樣就不會太甜或太鹹,味道剛剛好。
2.Q: 請問部落這邊有什麼特別的食材?
  A: 我們部落這邊有很特別的野菜就是昭和草、飛機草和紫背菜。這些菜都是在部落
獨一無二的菜,在外面通常都吃不到。
3.Q: 請問你們有什麼不同於一般餐廳的烹調方法嗎?
  A: 我們烹調方法有生吃、醃製、煙燻、煮和烤。 我們主張在烹調的時候不炒不炸,
因為這樣不健康。
4.Q: 請問食材通常是從哪裡取得?
  A: 我們通常都會在山上取得,因為我們就住在山上,食材取十分容易。在山上,通常都是去拔野菜,但是有些菜是我們自己種的,像是紅蘿蔔、白蘿蔔和香菇。
5.Q: 請問你們平常怎麼保存食材?
  A: 我們通常都用醃製和煙燻的方式來保存我們的食材。
6.Q: 不老部落的菜色豐富又多元,請問你們的菜單是如何研發出來的?
  A: 是我們部落的媽媽和主廚一起研發的,我們通常會用當季的食材去研發
不同的餐點。
7.Q: 在研發菜單的過程當中會碰到了哪些問題呢?
  A: 有時候在醃製的時候,水分沒有逼乾,便容易壞掉。這樣就很浪費食物,
所以我們時間都會算的很精準。
8.Q: 請問你們現階段經營時大都會碰到什麼的問題?
  A: 沒有什麼嚴重的問題,僅有幾次食物不足,不過次數很少,幾乎沒有。
9.Q: 請問各式料理的製作過程?
  A: 地瓜的話,我們會先拿去蒸,蒸完後再拿去烤,通常都要烤到金黃色的。
香魚的話,我們通常都會先拿出來退冰,然後再放在盤子裡,最後就會拿去烤。
10.Q: 菜單會因為季節而有所不同嗎?如果當季作物收成不佳會如何應變?
  A: 我們的菜單,是以每個季節所長的菜,去做不同和多元化的菜單。因此,
每次客人來都會吃到不同的食物。如果當季作物收成不佳,我們會拿另外
一個菜來取代不夠的食材。就像是冬天的時候我們在山上沒有獵捕到動物
的話,我們就會殺我們自己養的動物來吃。
11.Q: 不老部落的主廚推薦特色料理有哪些?
  A: 地瓜和香魚都是我們的特色料理,但是我們最特別的,是我們的羊排。
我們有自己特別的方法去烤羊排,和外面的羊排有些不同。我們吃地瓜的時候,通常旁邊都會加薑一起吃,因為地瓜的味道是甜甜的,薑的味道辣辣的,所以加起來一起吃口感很特別,而我們也習慣這樣吃了!!!
12.Q: 有特別的的烹調器具嗎?
  A:  我們沒有什麼特別的烹調器具,但是我們有一個器具是可以把水完全瀝
乾的。這個器具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為一旦沒有把水瀝乾的話食物很容易就壞掉了。
13.Q: 請問你們遵循的指標是什麼?
  A: 我們對做菜的指摽是不炒不炸。我們對人的話就是敬老尊賢,要尊重長
輩和在部落裡的每一個長老和年長的人們,也要尊敬他們。
14.Q: 請問你們一天能夠抓到幾隻竹雞呀?
  A: 一天的平均是20隻,曾經有人一天抓了28隻呢!

(二)體驗心得
  越過寒溪吊橋,領導人Kwali帶領著幾位青年還有我們,乘著吉普車,來到了被群山環繞的不老部落。這裡的空氣十分新鮮,四處都有著開放式的小木屋,旁邊就是一片田野,由於位處偏僻的山上,沒有都市來往行車的吵雜聲,顯得格外寧靜,彷彿一座世外桃源。不老部落在近幾年成立了「原根職校」,讓在部落未能完成學業的青年拿到學位。 Kwali將我們與原根職校的青年們分成四大組進行工作分配–紡織、農耕、打獵、餐飲,要煮出今天中午的ㄧ頓豐盛午餐。
 各組帶開後,我們餐飲組來到了部落的廚房,跟著當地的人一起學著怎麼做菜。廚房裡有各式的廚具和餐具,包括竹製杯及高腳玻璃杯,東西雖多,環境卻一點也不會髒亂,由此可見他們對這個地方的用心。
  在短短的一小時多內,涉略的工作包括清洗、切取食材,還有摘取等會兒裝菜用的「盤子」。這些工作看似平常又簡單,但卻要花上不少時間。清洗剛從土裡拔出來的一籃新鮮有機蘿蔔,使用一根小刷子,天氣也有些寒冷,一個接著一個的刷洗,即使手有點酸了也不會有一刻偷懶,因為這其中也有樂趣所在,再者,大家吃到土就糟了。切取食材時,薑必需要先打扁後再放置於湯中,而碰到長的特好的蘿蔔時,就得花比較大的力氣,切歪了可就不好了。再來是清理從山上各處抓得的竹雞,首先必須要以清水沖洗雞隻,再拿竹子刮去雞身上的內臟、肺、器管及血塊等。接著,Lawa帶著我們去斜坡附近,摘取適合當做碗盤的大葉子,回到廚房時,我們撥取要放入湯中的野菜,身旁的Deju已經將竹雞魯的差不多,飯也蒸熟。將「碗盤」端至餐桌上,上菜嘍!
 部落的生活不像城市生活一樣便捷,各項生活所需都得自給自足,像是每餐的食物,從食材的種植和獵捕到餐點的烹調,都要靠自己。他們的家庭狀況也許不是那麼好,但是他們懂得知足常樂,心靈上得到的快樂遠比物質上的充實來得重要。經過這次探訪更讓我們學到要惜福,我們生長在比他們優渥的環境,不用刻苦的自己煮飯打獵謀生,一向都有求必應,所以我們更應該感謝那些為我們付出的人、珍惜我們生長的環境、還有要感謝身邊的所有一切。不要想著你沒有什麼,而要想你擁有什麼,要懂得你是很幸福的。人總是羨慕著別人所擁有的,卻沒意識到自己已經很幸福了。知足惜福,用怎麼樣的態度去看待、去享受你所擁有的,便能體會到其中的快樂,進而瞭解人生的真理。


4.3狩獵生活

  在不老部落,所有的食材都是由部落的人所親手獲取、栽種,或是狩獵而來。他們不僅從此而自給自足的生活,更延續了泰雅流傳已久的傳統和長老們口中代代相傳的智慧。

(一)獵人團隊
  當太陽升起,新的一天就此展開。不老部落的獵人們便會開始執行每天都需要完成的任務 —設置新的陷阱以及找尋中午烹煮中餐的材料。每一組的獵人都要確實執行以及完成自己的任務才能成就整個團隊,團體生活就是這個意思。

(二)設計陷阱
  在不老部落裡 他們都是以自給自足的方式生活,因此理所當然的,早餐、中餐和晚餐都是由自己準備。
  抓竹雞的陷阱其實不大,小小的尺寸,是因為竹雞很小一隻。第一眼看見這個陷阱會覺得不太複雜,只是由線,竹板,跟一根有彈性的繩子所組成,但是組裝的過程和設計沒有想像中那麼的簡單。走在路上,這些陷阱看似是隨機擺放,不過原來是有經過設計的: 部落的人先在草叢中開一條小路給竹雞走,排在前頭的竹雞會先被抓走,而排在後頭的竹雞,不但不會後退,反而只會一股腦的往前衝。所以族人只要在他們會往前跑的道路上,部屬一群的陷阱,就能抓到大多數的竹雞。

(三)劈柴生火
  再生火之前,部落的獵人要先劈柴,準備升火的材料。看著獵人們劈柴好像很輕鬆好玩,但其實要將木柴劈成一半真的非常困難,不但需要全身的力量,更有可能會施力錯誤而受傷。劈完柴後,便將木柴放進去火堆,再放進一片一片的竹子,竹子的功能就是讓火燒得更大。下一步,是折斷撿到的樹枝,並丟進火爐,最後用打火機將火點起來。而且雖然是用打火機,但是不一定能夠點燃柴堆,有時會因為燒的木材不夠或是風太強而導致火點燃不了。
生火對他們而言並不容易,不但要準備許多材料才能生火,還要面對自然環境的改變而應對,如此獨特天然的生活方式也只能在不老部裸體驗得到呢!
(四)實地訪談
  我們獵人組這次是採訪當地的人如何授獵。他們用的陷阱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鐵網或是用籠子去困住動物,他們的陷阱是用繩子、樹枝以及木片做成的,做完後便在上面鋪上葉子遮住陷阱讓竹雞看不到。竹雞是較小的動物,所以陷阱不需要那麼大的;相對的,在獵山豬的時候就需要較大的陷阱。竹雞大概會在五點鐘左右時去河流附近覓食。所以獵人會先開一條小路給竹雞走,接著才會在小路上布置陷阱。竹雞不像其他動物,牠們排在前頭的被抓起來後,牠們不但不會後退,反而還往前衝。所以族人只要在小路上一直放陷阱就能抓住牠們了
(五)體驗心得
  去不老部落時,陳宇安和王星皓被分到獵人組:
  我們跟原根夥伴一起去設置新的陷阱以及找尋中午烹煮中餐的木材,這是我們的任務。
  我們看到了一開始他們回來這邊準備重建時暫時居住的地方,這個地方很寬廣,所以他們暫時在這搭帳篷,一邊進行重建計畫。再繼續走,我們碰到了第一個陷阱,一個竹雞還沒上鉤的陷阱。這個陷阱不大,它小小的一個,因為竹雞很小一隻。當我第一眼看見這個陷阱時我覺得這個陷阱感覺應該不會很複雜。它只是由線,竹板,跟一根有點彈性的繩子組成的。但是當我要自己組裝時,發現它並沒有像想像中那麼的簡單,但是也沒難到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原先以為這些陷阱是隨機擺放的,原來是有經過設計的: 部落的人先在草叢中開一條小路給竹雞走,排在前頭的竹雞會先被抓走,而排在後頭的竹雞,不但不會後退,反而只會一股腦的往前衝。所以族人只要在他們會往前跑的道路上,部屬一群的陷阱,就能抓到大多數的竹雞。
  部署完陷阱後,我們在回程的路上撿了許多乾枯的樹枝,因為太潮濕的樹枝並不容易燒起來,乾枯的樹枝比較容易著火。但是找尋乾枯的樹枝也不容易,許多樹枝你認為是乾枯的有時都是較潮濕的。看來,找尋生火使用的木柴也是需要長時間累積經驗才能分辨出乾枯與潮濕的差別。
  回到集會所後,我們開始劈柴。劈柴看上去很好玩的樣子,但是要真的將木柴劈成一半真的非常困難。我跟陳宇安兩人由於是第一次劈柴,還是有點心生恐懼,怕會砍到自己,所以我們沒有辦法一刀就劈開一塊木頭。相對的,當地的人們輕而易舉就將木頭劈開了。這讓我了解原來劈柴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好玩又那麼的容易。
  最後,經過了一連串的準備功夫,重頭戲登場,生火。一切的準備都是為了將最後的這一個步驟能夠順利完成。生火不只是用打火機將火點起來這麼容易而已。我們還要將我們劈的木柴放進去,撿到的樹枝折斷讓它變得能夠塞進那個火爐,最後用打火機將火點起來。雖然是用打火機,但是不一定能夠點燃它,有時會因為燒的木材不夠或是風一直在吹而導致火點燃不了。生火對他們而言並不容易,還要準備許多材料才能生火。不同於我們,我們只要想要,隨時都能生火,而他們必須準備許久才能生火。
  不老部落,不是我們所想像的,在這裡可以充分感受到好幾世紀流傳下來的自給自足生活。他們,靠著周邊的資源來種植、生火、建築以及烹飪。這些都是我們現在體會不到的生活,而我充分的感受到資源的可貴,要懂得去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因為食物是得來不易的。


4.4農耕習俗

 在不老部落,主要的蔬食都是自給自足,部落裡栽種了各種無農藥的蔬菜,其中的香菇、小米、蘿蔔、水芹菜和野菜更為聞名。他們努力的發展農耕,就是為了足夠讓部落裡的人吃飽,也足夠讓客人品嚐。
 在不老部落各種新鮮甜美的有機農作物中,香菇是最為著名的。不老部落的香菇是需要經過許多複雜的過程和細心的照顧才能收成的。不但要需要搬運木塊,在木頭上鑽洞之後再撒上菌種,在濕冷的環境中才會長出健康的香菇,採收後再放到炭火上烤。

(一)農作物

(1)耕作之初

 原本擁有數萬頃土地的原住民,因為多年來漢人的出現及政策失效,使得至1994年,他們的土地只剩下了小小的10公頃。幸好,新的政策讓這些原住民得以重新拿回山上的土地。泰雅族頭目-Wilang與太太,靠著申請土地鑑界,總算是尋回了更多失落已久的土地。接著,在族人們的幫助下,他們開始了重建部落的工作,恢復耕作、自給自足的生活。
 一開始,不老部落的人們認為種植於山上的農作物,當然是要以天然著稱,且不噴灑農藥為佳。然而,這項理想卻使得農作物慘遭動物啃食,舉例來說:種植於戶外的香菇,總是被活曜於山頭的蜥蜴、松鼠、猴子偷偷搶食。此外,作物不僅長相瘦小、賣相不佳,拿到市場上販售,更是門可羅雀,族人們的經濟生活也無法維持。眼見情況每況愈下,族人們開始了嚴密的監控,就是不讓這些動物越過雷池一步。
 出人意料的是,在嚴密監控下生長的香菇依然沒有長好,收成少的可憐。經過討論後,不老部落的人們請來了耆老及專家幫忙。這時候,他們終於瞭解到,農作物的收成好與壞與種植的時間、選擇田地的位置、風象、收成之後地力的恢復等因素息息相關。而部落的人們擊退了蜥蜴,問題看似已經解決,隨後而來的卻是趕不完的白蟻,將香菇賴以生長的木頭全給腐蝕了。松鼠蜥蜴都愛吃香菇,當人類擊退這些天敵時,卻造就了另一批天敵的生長,原本一物剋一物的自然生存法則,遭到人為破壞,不老還得為付出更大的代價。

(2)農業發展
 現在,部落種植農作物,都會加以回饋大自然,不再特意的驅趕動物,不去破壞自然的食物鏈,而是與他們和平相處共生。他們深刻了解到,自然界的生物是互補互利,各有存在價值。要想擁有源源不絕的資源,應當尊重土地。
 靈光一閃,不老部落視他們細心栽陪的農作物為上天賜予他們的食物,開始對外分享,每日邀請少數幾位遊客前往部落參觀、享用純淨的美味。蕃薯、玉米、蘿蔔、薑、香菇……,只要是部落種植的作物,族人們都秉持著與自然共存與尊重萬物的態度。人是自然的一部份,不是自然的主宰。只要抽掉任何生物鏈中的一環,就好像生命之火被吹熄了,任何生命都無法順利延續,因為每個生命個體在大自然中都有其生存的意義。
 「這就是靠山吃山,不然你會住不下來。」泰雅族頭目潘今晟有感而說。儘管不老部落擁有多片陽光充足又廣大的耕地,天晴時,四處仍可見到正在農耕的原住民。就好比同樣一片山坡,馬鈴薯就適合種在陽光充足、溼氣較低的土地。而他們不會貪心,每每輪流休耕,找尋最適合的土地撒下種子。如此般的用心與堅持,也難怪不老部落的農作物會以新鮮著稱了。

(3)四季更迭
春:
 三月的播種祭過後,便是來到種植玉米及甘藷的時候了!不老不落的玉米採用古老的種植方法,即是一半採收成果與鳥和蟲分享,一半採收屯積供人、畜食用,而甘藷身為原住民的主食之一,採用有機自然栽植,從葉、莖 、根都絲毫不浪費的完全享有。
夏:
 風調雨順的夏季,將使部落小米豐收。小米一直以來是由堅信著不老的信念而栽種。撒種前之所以要先作祭典,是因為有了祭典就有信仰 ,有了信仰就有力量,有了力量自然就可以恢復部落,有了部落就會有朋友,有了朋友就有歡樂,有了歡樂也就有幸福甘醇的小米洒,如此般的因果關係,部落的人們了解到這一切美好,皆因這股信念而能讓小米的種子完美的繁衍下來。
收割當日的凌晨,長老會赴種植地,觀望並採收七串最旺盛的小米,然後掛吊於穀倉屋檐下當下一年的延續種子。天亮之後,族人會攜手合作採收他們辛苦耕種而得的小米,結束後會聚在一起飲酒作樂,慶祝收成成功。
 在此同時,部落的媽媽們會趁著陽光普照的這兩月,用著雙手注入感情,醞釀出風土味的夏季小米酒。夏季小米酒帶著像是鳳梨般的微香及野蜜的口感,相較於冬季的穀物香及青澀的滋味來的更活潑、更得大眾喜愛。
 七月同時也是旱作採收的時候。甘藷、小米、芋頭、玉米、竹筍、馬鈴薯、南瓜、胡蘿蔔等皆為祖靈賜予族人的糧食,不老部落的人們對於這樣的豐收,懷著感恩的心,也非常樂意將此喜悅及成果分享予他人。
 除了新鮮供人食用的大田及園藝作物之外,還有美麗的花朵呢!春季時,月桃會在不老部落盛開。它的葉子具有芳香,有著包裹美食的用途,也可以搗成絲狀,在狩獵食捆綁獵之用。夏季盛開的野牡丹,是山地最自然的華貴,每年都會綻放粉紅色的花朵,十分漂亮。
秋冬:
 香菇是不老部落數一數二有名的農作物,每年十月至隔年一月則是香菇種植及採收的季節。人們在外頭吃到的香菇,往往不是大陸進口,就是太空包讓香菇快速育成。泰雅族人則運用自然共生的原則,以木頭、菌種在戶外栽種野生香菇接近地氣、陽光,讓活力的菌種在段木裡頭吸收自然精華,使香菇運量濃濃香菇味,培育出可口的木之子。
 現採的香菇,剝一小塊慢慢嚼,會在嘴巴留下濃濃的香菇味,先是甜味,後是股淡淡辣味,也可以將香菇拿去烤,或是用相思樹烘焙24小時,風味更佳。雖然不老部落所生產的野生香菇,有將近1/3都被松鼠給吃進肚子裡,但松鼠卻是防制白蟻吃掉木頭的最大功臣。香菇得以生長下來,可以說是松鼠的功勞,這是族人們所體悟出的大自然守則。
(4)農作物一覽
農耕方式:
 不老部落全面採用自然的農耕方式,不噴灑農藥及不加以施肥,即是讓農作物自由的生長,不老部落的飲食也因此以新鮮有機著稱。
季節性農作物:
1.平時作物:
小米、香菇、地瓜、玉米、竹筍、馬鈴薯、南瓜、胡蘿蔔
2. 花草植物:
春季 月桃:每年三曜開花,葉具有芳香,可供包裹美食,並可搗成絲狀,狩獵食捆綁獵物之用
夏季 野牡丹:山地最自然的華貴,每年春天綻放粉紅花朵,彷如祭典中微醺的山娘
3. 豐盛之年:
12月:香菇的種植。活力的菌種在段木裡頭吸收自然精華,泰雅族人運用自然共生的原則培育木之子 “香菇” 。
1月:香菇的採收。每年十月起陸續產出,到翌年出精華盡現,可現採烤食味美汁多,亦可用相思樹烘焙24小時風味更佳。
4月:種植玉米。古老的種植方法一半採收成果與鳥和蟲分享,一半採收屯積供人、畜食用。
5月:種植甘藷。原住民主食之一,有機自然栽植從葉、莖 、根都絲毫不浪費的完全享有。
6月:小米豐收祭。收割當日凌晨由長老赴種植地,觀望並採收七串最旺盛的小米掛吊於穀倉屋檐下當下一年的延續種子,天亮之後,再由族人攜手合作採收,結束後飲酒作樂以慰辛勞。
7月:旱作採收。甘藷、小米、芋頭都是祖靈賜予的糧食,快樂健康的豐收樂意分享予您。
(二)實地訪談
 我們農耕組在這次參訪過後,瞭解到不老部落當地的原住民十分的勤奮,他們會在自己沒有工作時主動去尋找其他工作去做。而且他們總是把最好的食物拿來給客人食用,而給自己比較不好的。他們對於大自然十分尊敬,在吃掉自己所獵捕的動物前總會先祈禱並感謝。而他們永遠都使用最古老最自然的方法栽培植物,即使有動物或蟲子偷吃他們的植物,他們也只會用一些小陷阱或用翻土的方式來進行防止。
(三)體驗心得
 在1月18日我們參觀了不老部落,而我們兩人魏嘉頤與唐語柔則一起被分到了農耕組。在農耕組中兩位負責介紹的原著民十分的親切,在介紹的時候十分的熱情,向我們介紹他們平時的生活趣事和工作。在農耕組的活動中,我們體驗了採野菜和摘蘑菇等當地的農耕體驗,在這些活動中我們了解到了當地那沒有溫室和農藥來農耕的辛苦及當地人的那有趣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在工作時他們教我們許多他們平時工作的技巧,我們邊吃邊工作相當有趣,可見他們的農作物是多麽的天然有機。我們學習到當我們在採香菇的時候不能碰到邊邊白色的部份,因為這樣會減少了香菇的營養,而且會增加菇的氧化。之後為了能長久保存香菇所以要碳烤香菇四十八小。這些都是他們慢慢從長老的智慧學習來的,他們個個都很尊敬他們的長老,他們說如果沒有他們的犧牲和努力就沒有今天不老部落的成功。
 而之後到達中午時,我們需要自己準備午餐所需要的一切,大家互相合作才完成的午餐更是美味。如果少了任何這些環節,這頓午餐是不可能完成的。這也讓我們了解到剛簡簡單單的一頓中餐的背後是需要這麼多人的努力,這些離開舒適圈自力更生的人們難得辛勞,但在完成之後並吃到午餐時便感受到了充足的喜悅感及滿足感,同時也品嚐到了這些有別於人工溫室從大自然所孕育出來的生命的味道。
 造訪不老部落的經驗讓我們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我們來到了像是桃花源般的部落,學習到都市裡永遠無法體驗的農耕技巧,認識到了無比親切的原住民朋友們,很特別,有很多感觸。


top

 
新北市新店區華城路800號  電話:(02)2216-6000
康橋雙語學校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