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9份回答中,有將近四分之三的人認為擁有特殊才藝或專長是大學錄取的重點。世界上成績好的學生很多,但對許多大學而言,招收有特殊長才並且有好的人個特質的學生才是他們所希望的。因為成績好的人出社會後未必能有一番成就或回饋社會;但是有長才的學生(代表他們肯下苦功、有毅力)或人格好的經過栽培極可能成為未來各領域的領袖、社會的棟樑。接著是成績,大約七成的人認為認真讀書,努力再努力,把成績拼到最好也是學校招人的重點。這點確實無可厚非,在過濾學生時,成績可以數據化,讓學校更有效率的招收學生。個人特質、成就及得獎經歷、團隊合作能力這三點都在六成左右。
我們在分析了填卷人的年齡後得知大多數25歲以下的人都認為個人優勢(例如:特殊才藝、專長)對於升學來說是有相對優勢的,但30歲以上的青壯年仍普遍存在「成績至上」這樣的傳統思維。由此可見,大眾的認知已經逐漸開始改變。我們認為原因有很多,一是社會風氣的改變,二是受到國外教育的影響。俗話說「年輕一代是國家未來的棟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台灣對教育的態度會越來越開放、多元。
每一樣運動賽事都有一定的關注人數;其中最多的關注人數的是球類運動,最少的則是動物有關的運動項目。經過推斷可能原因有下列幾種:球類運動在台灣發展的時間較長,因此知名度較高,且老少皆宜、場地和費用都為普遍大眾可接受範圍。其他像是動物相關運動、滑板等冷門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缺乏代表性人物、宣傳、不易參與,且在普通教育體系中不會接觸到。
第三題的結果顛覆了我們小組先前的認知,非職業、一級賽事依然有將近一半的關注人數。我們推斷因素有下列幾種:大型賽事通常都有特定撥出時間,因此開店事實可能只能先觀看其他小型賽事、小型賽事競爭同樣精彩,吸引人、填卷人年齡普遍偏小(學生族群)因此自身可能有參與其中或有認識的人參與其中因此會特別關注。相較傳統的媒介例如報紙、廣播等,現在大多數人都是藉由網路或電視接觸到運動賽事。這顯示了世代的變遷,許多事物都網路化了。例如球學組織就善用科技,將球員資訊即時放到雲端保存,避免紙張的浪費和保存的問題等等。我們認為這也將成為未來的運動賽事轉播、訓練趨勢。
問卷採樣的對象都為華人,這份問卷的答案充分體現了傳統的華人文化:孝道以及對成績的追求。百分之七十的人認為成功的求學者要「符合父母期待」,百分之四五的人認為需要「成績優良」這樣的結果間接表露了普遍華人父母對於小孩求學表現有一定的要求,小孩也更深蒂固的認為達到期待等於成功。那華人父母的期待是什麼呢?成績優良。反而學習的多樣性,文武雙全,只有少部分新一代父母注重。有此可見台灣教育的缺陷之一,缺乏多元性、沒有個人動機。缺乏多元性的教育會導致學生在進入職場後缺乏個人特色、專長,或是一面倒的只會專攻的項目。缺乏個人動機是更加嚴重的問題,當學生只是一昧的想達到師長設定的目標,並沒有個人動機時,容易在過程中因壓力染上有鬱症等疾病。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曾做過調查,台灣國高中生中每四個人就有一人有憂鬱症。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十五至十七歲的青少年約有六‧八%罹患重度憂鬱。這樣的情況是世界數一數二嚴重,其中對於成績的過度要求便是因素之一。
數據顯示將近一半的填卷人認為體專生(校園體育選手)只擅長體育,不擅長學術方面,將來只能走體專升學,成為教練或著是選手。由此可見運動生「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十分根深蒂固。有高達60%的人認為體專生需要培養第二專長,讓他們的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不拘於體育產業。同時很多體專生在學生時期只專注於練習體育項目,疏忽課業,申學不利,因此有55%左右的人認為需要保障體專生的工作和教育。45%的人認為需要保障體專生退休後的生活,一是避免他們受傷或退休後,沒有其他謀生方式,二是讓他們能專心訓練、比賽,沒有後顧之憂。
平時有在關注、沒有在關注、偶爾關注教育、體育相關組織的人群各占總數的1/3左右。偶爾關注的人數略多一些,有在關注的人略少一些。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教育相關報導都偏向學術性探討,叫枯燥無味,年輕一代較不會去閱讀。體育相關則是因人而異,大部分的人都只會關注特定一項運動。偶爾關注的人數最多因為偶爾體育界有重大事故或賽事時,大家會跟潮流的關注一下。這證明了台灣的運動風氣尚未成熟,大家都是一時跟風。
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自己沒有聽過球學這個組織,可能是因為組織創建並不久而且並沒有大肆宣傳。然而在看完「球學」的宣傳影片後,超過一半的人有興趣去多瞭解這一個組織。這表示年輕的世代是支持且認同他們的理念的。至於那些不想了解的人則是認為這樣的運動項目與他們的日常生活不相關,沒有興趣。高達七成的人在稍微了解「球學」之後認為這個可以助長運動風氣,讓台灣的運動系統更加成熟的組織;因而願意進一步了解並給予像是觀看直播、藉由網路分享、當志工等等的支持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