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經歷


齊柏林不僅是導演、攝影師,更是一位環境保護提倡人。身為在臺灣以空拍記錄家鄉的先驅,齊導演從小家境貧困,在成為《看見臺灣》紀錄片的導演之前,曾任商業攝影助理、雜誌攝影師等職務。這些工作也是啟發齊導演後來從事空拍原因之一。1990年,齊導演在空中拍攝了他的第一部空拍影片,內容為臺灣高速公路的興建過程。齊導演在接下來的二十年當中,更藉空拍記錄下許多臺灣著名的景點,如日月潭、玉山、陽明山、大霸尖山等。2009年,臺灣發生八八風災時,齊導演乘著直昇機前往遭颱風侵襲而嚴重受創的災區,錄下了一幕幕令人心痛不已的景象。身為環境保護提倡人的齊導演此時終於明白,光是平面照片是無法讓大家知道臺灣環境正面臨的危機。自從八八風災後,齊導演便不停到處拍攝臺灣的各種生態環境,最終產出了《看見臺灣》紀錄片。




出處:

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411398

 

1.2 獎項


齊柏林導演因《看見臺灣》紀錄片獲得了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47屆休士頓國際影展劇情長度記錄片評審團特別獎及攝影金牌獎。在提倡環境保育這一塊,齊導演也分別獲得了2003年第一屆Johnnie Walker「The Keep Walking FUND 夢想資助計畫」大獎及2012年第四屆學學獎(XUE XUE AWARDS)「特殊貢獻獎」。





出處:http://www.ndhu.edu.tw/files/14-1000-97682,r2390-1.php?Lang=zh-tw

1.3 未來期許


完成《看見臺灣》,已經是三年多前的事,完成這部首次以空拍角度記錄臺灣土地上美好人事物的紀錄片,對齊導演和他所屬的臺灣阿布電影公司團隊,是一個中繼的里程碑,因為,在這之前,他們已經為臺灣這片土地,奮鬥了二十年以上的歲月。
說到空拍,也許是因為《看見臺灣》讓齊柏林導演聲名大噪,但對他與團隊而言,只是默默努力的成果終於被廣大的民眾看見,也達到了最終極的教育與推廣的目的,但這對齊導演與團隊工作人員,是不夠的。《看見臺灣》的成功,也累積於多年來臺灣對於環境教育推廣的努力,經過多年的蓄積,才在一個偶遇的機緣下綻放能量。對於齊導演團隊而言,其實每一部作品每一幅相片都跟《看見臺灣》一樣重要。
第一次與阿布電影公司洽談齊導演訪問的事宜是經由電話訪問,臺灣阿布電影公司曾製片也曾經談論到,三年過去了,他們其實不希望觀眾們的印象還停留在《看見臺灣》,其實「臺灣」有太多的題材素材可以探討,《看見臺灣》除了一個里程碑的象徵,更代表著臺灣生態永續經營的起始,所以他們團隊不僅限於空拍,更嘗試著更多樣性的題材的拍攝挑戰。
關於新的計畫,在訪談當天齊導演也非常大方地與我們分享了一些新的發想,例如:和水底攝影的團隊合作計畫。齊導演真正突破了空間的限制,不再僅限於傳統拍攝的角度與場域,做到了飛天遁地潛水的挑戰,帶我們從不同的拍攝視角,重新詮釋我們認知的世界。每一次新的挑戰,就是一次新的視覺饗宴,期待著未來齊導演會帶給我們更多不同的美麗驚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