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訪談內容
(1) 除了攝影之外,請問您有沒有其他興趣對您的攝影工作有幫助?
齊導演從小喜愛自然、地景、生態,也喜歡打籃球和棒球,但是後來當公務員的關係,這些運動及嗜好也漸漸忘掉了。之後,因為認為自己沒有做到自己喜歡做的事,齊導演於是決定把先前斷斷續續在拍攝的電影《看見臺灣》完成。
|
 |
(2) 拍攝完《看見臺灣》後,請問您有沒有想要逃脫這個主題框架,去嘗試更具挑戰性的題材?
齊導演的下個紀錄片主題將著重於海底世界中因人類而產生的垃圾污染,並將連續前集內容,把臺灣跟環保有關的議題或臺灣本身與國際間的議題來拍攝。齊導演要更深入的去探討人們所造成的垃圾汙染。臺灣原本很美麗,卻因為人類的破壞,當年的「福爾摩沙」稱號已漸漸離我們而去。環境無國界,雖然不會擴展到全球的範圍,但齊導演希望將拍攝的區域慢慢擴大。 將如何拍攝續集:
齊導演將會邀請專業攝影師來拍攝。海底很美麗,但是因為人類的破壞,把這些美麗的景象摧毀了。而齊導演除了用飛行的方式拍攝,採取海底拍攝來傳遞這項訊息。
|
 |
(3) 請問您認為一部好的電影(或紀錄片)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製作與拍攝過程中最為困難的部分是?
拍攝紀錄片要有熱情及豐富的經驗,才能傳遞紀錄者想表達的主旨。記錄者本身的人生閱歷要夠,才能與觀眾建立關係與互動。有一次,齊導演演講時台下有人打瞌睡,觸發了他用紀錄片的方式打動觀眾,讓不願聽演講的人能來看紀錄片。他想要將演講過程中感受到的挫折轉化成一種力量,來拍攝紀錄片。除了做功課之外,紀錄片需要跟紀錄者有關係。如果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拍出來的東西可能很難跟觀眾溝通。齊導演認為作者需要和觀眾有個特殊的管道,像是工作上的理念,來完成跟觀眾認為一致的作品。困難就在於如何傳達這項理念。
|
 |
(4) 您是否曾經有過某些因當時技術不足而無法拍攝的主題?而現在已經克服並依舊在您規劃拍攝的想法中?
齊導演剛開始對空拍充滿想像,後來發現空拍是個屍枯燥狹的工作。不過齊導演之所以能持之以恆,是因為自己與土地產生了連結與感情。
|
 |
(5) 是否可以請您分享並給予未來有志從事電影或紀錄片拍攝的年輕人一些建言?
空中攝影的門檻便是需要熱情,並能持之以恆。齊導演曾經有個助理,以為空拍能一直在空中飛行,很好玩,卻沒想到這其實非常危險又花錢。當助理發現後就離開了。齊導演認為這的確不是非常簡單的工作,但因為他跟土地有非常強烈的連結他才能持之以恆,永不放棄。如果年輕人有志從事空拍需要:
一、對飛行的熱誠
二、與土地的熱誠。
不過現今因為無人機的發明,愈來愈多人從事攝影的工作,大家也可以用不同、更容易的方式,做跟齊導演一樣的事情。
|
 |
(6) 請問齊導演跟其他導演不一樣的地方?
他並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沒有上過相關的課,但是因為內心的那份使命感,於是,齊導演透過空中的視野來拍攝這項紀錄片。在空中,齊導演看見臺灣的美麗被破壞,同時也吃了非常多苦,花了非常多錢,付出了這麼多,終於換來這出乎意料的重視。齊導演只是因為個人的使命感才去完成工作而已,沒想到這些成績支持著齊導演繼續做下去。
|
(7) 請問您最深刻的印象?
齊導演認為,因為人類無法靠自己飛行,所以每一次飛行都非常的深刻。齊導演覺得能空拍非常幸運,因為這經驗得來不易。齊導演為了《看見臺灣》總共飛行了2500小時,而印象最深刻的是遇到了汽油不穩的狀況。那時齊導演非常擔心,但是他相信飛行員能將危險排除並平安的落地。在獲得金馬獎時,齊導演最感謝的就是飛行員。
|
 |
(8) 請問您的人生目標?
齊導演原本是位公務員,只想領個退休金後去雲遊四方。但齊導演認為,不做 《看見臺灣》這項作品的話,會後悔莫及。為了創作,於是齊導演放棄公務員的身份去完成這個夢想。因為他害怕後悔,於是才成就了現今的他。齊導演的人生目標不斷在改變,前期只想要保住飯碗就好,但現在,他想繼續拍攝臺灣風景之美,在空中攝影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