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何凱成 台灣中學籃球發展簡史 台灣體育及教育現況 球學聯盟 採訪 問卷 結語 延伸
Jump ball during Choxue summer camp
台灣教育和體壇
來源: EMPOWER

教育

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首先要從教育開始。由於台灣教育升學主義掛帥,家長只注重孩子的考試成績,因此除了考試要考的「主科」外的課程,如音樂、美術、體育等,這些時間時常被主科「借用」來考試或複習。這反應了國家不重視體育,讓學生認為體育不重要,導致爾後即使有機會上到體育課,學生還是零零散散待在樹蔭下,形成學校、學生對體育不重視的惡性循環。而校園裡,還存在另一種觀感:只有書讀不好的學生才去打球。體育班學生花大量時間去鑽研某項運動,成為專業技能,就如同學生在課堂中努力學習學科,培養知識能力。然而,如全運會帆船金牌、中華隊國手江秀丰所說:「沒人把運動當一回事,大家把運動當成休閒,而不是一種專業。」運動員身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標籤永遠撕不掉。為教育體制和社會觀感問題,台灣缺少青少年運動人口,間接影響到成人運動員。球評石明謹曾說:「正常的國家,每個學生都是運動員,其中有一部分是優秀的運動員,能代表國家出賽;但台灣的問題是,學生一開始就分成運動員跟非運動員,大部分學生不愛運動,運動事業自然不會成。」曾為UBA甲一級球員、國體大籃球助理教練、現清交兩校體育講師陳虔倖也認為,要改變體育生態,必須從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和社會風氣開始。

這樣的情況源自於華人文化,自古父母便希望家中能出狀元、能出官,現今社會更是如此,對於學生來說成績往往是最重要的事。這樣得情況可以從諸多社會現象看出,無論是補習班的盛行、家長間的輿論、班級佈告欄公告的成績排名、激烈競爭下導致學生壓力過大輕生的社會事件等等。

有別於西方教育,中式教育採取「填鴨式教育」。填鴨式教育顧名思義是將知識硬生生的填到學生的腦袋中,重在成效不在理解。這樣的教育方式結果很兩極,有優勢也有相對的劣勢。成功的案例無非是基於在這樣的教育下的學生,不僅抗壓性強、時間觀念好、服從性高,記憶力以及專業層面的知識量更是驚人。但是許多學生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逐漸失去自我,甚至心態不正確因而走偏激,或是鬱鬱寡歡。許多人都說,填鴨式教育的好處就是能將人的能力提升到極限,例如華人(亞洲)的數學等學科方面都大勝西方人,西方人大多依賴計算機。但是無可厚非的是,這樣的教育壓抑了個體獨有的專長、創意、思考能力等等。

classroom in Taiwan
來源: TAIWAN NEWS

體壇

運動員困境

運動員在出賽得到佳績歸國後,往往需要面對一個問題,便是退役後的下一步怎麼走。出路狹隘不是問題是結果,臺灣體育選手問題的根源在於教育制度。在臺灣的體育教育制度中,許多練體育的選手在升學的過程中,只專注於自己的體育專長,對於自己專長之外的學科知識不聞不問。由於在為體育專才生設計的特別升學管道下,只有訓練和比賽成績才能成為升學的利器,因此臺灣的學生選手大部分都放棄讀書、充實自己,將訓練當成唯一的目標。但是長久下來,選手們除了打球以外,什麼都不會。前田徑國手蕭賜斌曾在臉書表示,臺灣學生選手幾乎都放棄讀書,把訓練當作唯一的功課,每天花超過5小時訓練,所以在國高中臺灣的運動表現完全不輸世界列強;但到了大學時期,開始擔心將來的工作,發現自己只有運動專長沒有其他專長或好的成績,所以開始抱怨練體育沒用、沒前途,乾脆放棄訓練開始培養自己的謀生能力。臺灣超跑選手林義傑去年也曾寫信給蔡政府建言,別讓臺灣的體育選手只有體育系可以唸,可培養來自經濟系、建築系、等來自四面八方的體育人才。臺灣體育賽事的職業化並不成熟,體育教師和教練需求市場也並沒有那麼大。在學生選手靠著運動專長逐漸從國中生到高中、高中生到大學後,便開始思考:畢業後要怎麼辦?因為自己除了運動以外什麼都不會,而政府又只看得見少數有實力又幸運而在國際比賽得到出色成績的選手,在這樣從制度源頭便出問題的體育環境該如何是好?網球選手盧彥勳也提出臺灣體育發展另一個困境,在於全體社會都太講究「速成」,急著要有成效,「投資者(企業及機構)也心急、受益者(選手本身)也心急,都急著要有成績,年輕選手身體還沒有訓練好就不停比賽,擔心沒有成績、沒有贊助,但最後卻可能受傷反而影響成績,是一個惡性循環。」他指出,「像在運動發展高度的國家,他們都很清楚,知道培養選手是需要時間的,看中的小選手,不會要他們一、兩年就要突發猛進。」以網球為例,盧彥勳覺得,建立國家教練制度是應該要推動的方向,一方面也能讓選手理解,國家代表隊不是個人項目、屬性與賽制不同,才能減少紛爭。「不過要建立國家教練制度,對於教練的培育、薪水與保障的誘因要夠大,否則目前教練多在學校有教職,也不會有人願意放棄終身教職去出任。」

Basketball traning
來源: EMPOWER
體育產業發展

職業運動除了是運動產業賺錢的重點外,更能代表國家體育發展的成熟度。知名球星如王建民能帶起棒球潮、戴資穎讓大眾準時要收看羽毛球比賽。如果說國際賽激起熱情,職業運動則有吸引民眾運動的特性,間接讓更多人有運動和收看比賽的習慣。同時,職業運動也讓運動員有保障的出路,讓他們從小鑽研訓練的專業得以發揮,工作賺錢生活。美國運動風氣良好、職業發展順利,例如NBA的金州勇士靠著門票、轉播金、周邊商品等行銷手法,在短短九年賺進31億美金。但在臺灣,社會不重視體育,企業就不會投入職業運動,自然沒有亮眼成績,更不會有人群想要積極投入。從國小開始,臺灣社會追求的不是培養全民運動的興趣,而是為了競爭,因為有比賽成績才有獎金補助。據天下雜誌報導(2016),中華隊里約奧運金牌獎金高達新臺幣3000萬元,看起來獎勵優渥,卻是致命的根源,因為「獎金」就是臺灣唯一的體育政策。每當奧運、世界杯足球賽等大型國際賽事進行時,總會在臺灣刮起一股熱潮,媒體爭相報導、民眾睡覺吃飯都要看球、在街上隨處可見穿球衣的人。然而,當賽事結束後,媒體不再追蹤報導運動員的新聞,球迷迅速流失,再也沒有人關心這群幾天前正叱吒風雲的運動員。跟過往著名的蛋塔效應、雷神巧克力熱潮類似,體育賽事在短時間刮起熱潮消退後,便成了冷門議題,慈心華德福高中體育老師林勁毅說:「這是臺灣人的特質,喜歡熱鬧、跟風,但都無法延續下去。」每年三月刮起的HBL籃球旋風後,有誰關注這群打進小巨蛋的高中生?有誰知道奧運跆拳道金牌得主的後續發展?全中運帆船金牌、中華隊國手陳沛穎表示:「大眾容易因為潮流跟話題而追流行,或抱持追星的心態。」國小為棒球隊、高中為HBL甲級球員、現為臺科大籃球隊的李品弈也認為,臺灣人只想感受大型比賽的緊張氣氛以及快感,而不是真正熱愛運動。這樣的社會情況和風氣阻擋了臺灣運動產業的發展,也讓想投入產業的運動員、教練、投資者卻步。

A basketball game from Choxue's second tournament
來源: FACEBOOK

球學如何改善現況

臺灣的運動產業未能順利發展與臺灣的教育和思想風氣有緊密的關係。球學從教育出發,確認學生在練習運動同時兼顧課業並重視體育,確保未來補只有體育一條路,也翻轉大眾對練體育的學生舊有的偏見。隨著參與運動的學生數逐漸增加,觀看比賽的人數也會增加。進而讓各個運動賽事更加得到社會的關注與重視,政府也能正視運動產業可以帶來的經濟效應和需求。球學這個組織目前在學生族群中已經廣為人知,許多學生也都想投入,有了球學提供的保障家長也比較放心讓小孩加入球隊。

Choxue hosts tournaments to change the public's concept towards sport
來源: FACEBOOK